|
吉林日报:我看40年 | 李元昌的“教改”梦454
发表时间:2018-10-08 10:12 【编前语】 李元昌是我院退休初中语文教研员,教授,为我省语文开运体育,开运体育官网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吉林省特级教师。2005年,被吉林省委授予“竭诚奉献农村教育的好教研员”称号。2009年,当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时代先锋和榜样——“吉林骄傲”人物。2017年,在开运体育,开运体育官网建院6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教研工作终身成就奖”。近日,《吉林日报》开辟了“我看40年”专栏,专门对李元昌教授进行了访谈。10月7日,《吉林日报》在头版又一次刊登了他的优秀事迹。新时代e支部对此进行了转载。 李元昌的“教改”梦 1985年,37岁的李元昌在榆树市秀水二中走上了农村语文教学改革这条路。30多年来,李元昌“一条道跑到黑”,给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 1977年,在榆树市秀水乡当了10年教师的李元昌进入长春师范学院学习。两年后毕业时,所有的学生都想方设法留在城里,李元昌却在分配志愿书上填上了“回本县本公社本大队”。当他知道自己被分配到榆树师范学校任教时,他主动提出和另一位同学对调工作,回到秀水一中,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 在秀水乡教书期间,有一件事刺痛了李元昌的心。有个村民请一个初中生写信,信发出去后,不几天又返了回来,原来邮寄地址写反了,气得村民骂该学生为“初中扔”,意思是书白读了。“如果我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他们个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有用的人,那么农村就有了希望。”李元昌就这样下定了决心。 为了实现心中的“教改”梦,1982年,李元昌来到了刚刚组建成立的秀水二中。当时的秀水二中有8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是一所“三无学校”,没有校舍、没有办学经费,也没有领导班子。一名学生的学费只有2.5元钱,学校经费非常有限,李元昌没办法,最后把自己家的猪卖掉用来补贴学校。 李元昌付出了很多。那时,他的全部工资只有50多元,家里有生病的父母,两个读书的孩子,一家6口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还负有1600多元钱的外债。有人送给李元昌一副对联:“三间东倒西歪茅草房,一个风烛残年老母亲”,那就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可就是这样,从1985年到1988年的3年时间里,李元昌为了“教改”,给学生买书订报,组织他们各种活动,差不多花去一年的工资。 “教改”中,李元昌认为,整个农村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大课堂。学生们在学校的课堂里学知识,社会大学校的课堂上出能力。有一节作文课,让李元昌至今难忘。为了写好家乡儿女情这篇作文,他把学生领到松花江边的大堤上,登高下望,看着家乡的贫穷面貌,大家齐唱起一支歌:“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村子的周围……”当学生们唱到“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建设得地也肥来水也美”的时候,个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在歌声中,学生们思考着家乡的未来,思考着家乡儿女的责任。作文、诗歌,伴随着他们内心滚滚的激情喷涌而出。有个学生当场就对李元昌说:“李老师,我现在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 “我就希望孩子学习语文,能够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后到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他们才会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李元昌说。他认为,千法万法,最终还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之法。他提出了不少大胆的创新,曾把初中三年语文课程并成两年讲完,却把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当课文来讲,这种大胆做法让不少老师咋舌,但过了一两年后,大家越来越觉得李元昌的做法有道理。 1988年4月的一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赛在榆树市秀水二中和省内4所名校之间展开,秀水二中的一个班和4所名校同年级一部分学生用同一套语文综合试卷测试。几天后,成绩出来了,出题的教研员和专家感到震惊,这所普通乡村中学的这个班学生平均成绩仅比一所名校低0.1分,比其他三所名校高出了20多分。从此,李元昌和秀水二中名声大噪,而擂台赛的深层意义在于引发了全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1999年3月,李元昌被查出了癌症。手术和化疗并没有让他放弃工作。这时,教育部门已经极大地认可了他的教改经验,为了更好地照顾他的身体,也为了推广他的教学经验,上级把他调入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任教研员。从这时起,他的目标转向了农村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学校的发展上。2002年,李元昌募资创办了国内首份针对农村语文教育的刊物《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并将其全部免费赠送给了全国各地农村语文老师。他创建了我省农村教研教改基地、县域三级研培网络、主题教研等教师培训形式,为农村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改革开放,我就不会实现‘教改’梦。”李元昌说。面对农村教育发展,他动情地说:“乡间小路上,深深浅浅、歪歪斜斜地留下了自己的几个脚印。我并不希望在这几个脚印上开出鲜花来,更希望我的脚印能被大家的脚印覆盖再覆盖,踏出一条路,一条延伸到远方的路。”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友银 来源:新时代e支部
文章分类:
媒体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