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 | 一把镢头一把枪,南泥湾精神的种子这样播撒!

132
发表时间:2021-12-01 13:58
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在陕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

  深秋时节的南泥湾,风光旖旎。驱车穿过稻香门迎面便是党徽广场。不远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虫鸟鸣唱,千亩稻田呈现出一派“江南”好风光。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当年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一座农家小院里,76岁的老党员侯秀珍穿着红毛衣,倚着墙正为来访者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随着歌曲《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体现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南泥湾精神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把镢头一把枪,刨出“陕北的好江南”,播撒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
  陕西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眼前,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南泥湾的峥嵘岁月。

  1941年春,在“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激励下,王震旅长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挺进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

  那时的南泥湾,几十里没有人烟,村镇只有几户人家,四周是荒凉山坡和原始森林。但历史将它推向时代的潮头。

  “1941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馆长左铁说,侵华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扫荡”和“清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政经济尤为困难。“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呢?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左铁说,三五九旅部队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时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过去常对晚辈讲起那段披荆斩棘、战歌嘹亮的峥嵘岁月——

  初进南泥湾,没地方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简陋的帐篷,露宿山林野谷;没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没鞋穿,动手编织草鞋;开荒的工具不够用,就找废铁自己造……在曾经的荒芜之地,三五九旅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涌现出了许多“气死牛”式的模范人物。

  “有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用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厘,人称‘气死牛’——一头牛犁的地也不如他刨的多。”侯秀珍说。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地26万亩,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战天斗地开垦南泥湾,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收获的不仅是粮食等物质产品,更播撒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建教研室主任王涛说。


南泥湾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南泥湾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历史将它谱成一首能唤起人们精神共鸣、传唱不衰的歌曲,一种精神的象征。

  这里奏响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曲凯歌。

  面对当时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同志曾坚定自信地提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也是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陕西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会长张岁太说,1939年2月,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

  “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一个创造。”张岁太说,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进了南泥湾,边生产、边打仗,谱写了革命战争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动人篇章。

  “大生产运动初期遇到的困难,我们现在难以想象,但三五九旅指战员们你追我赶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中,往往天未亮就上山开荒,天漆黑了,还不肯收工。”左铁说,为此,部队不得不制定一项罕见的规定: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

  “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左铁介绍,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给外,三五九旅达到了“耕一余一”,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正是通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党带领边区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受住了恶劣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考验。”张岁太说。

  行走在南泥湾,让人感动的,还有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南泥湾分院教师张涛说,毛泽东同志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同志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等举行纺线比赛,周恩来同志被评为纺线能手,任弼时同志夺得第一名。

  在三五九旅,王震同志率领各级干部坚持在开荒第一线,担负与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赞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王震同志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毛泽东同志为他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谱写了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心同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凯歌。”张岁太说。

  “在极为艰苦条件下铸就的南泥湾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王涛说。


继续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继续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

  2020年,侯秀珍拿出全家的积蓄,在自家院子里盖起6间房,展出了珍藏多年的三五九旅革命文物和革命老照片,其中两把老镢头格外引人注目:一把是刘宝斋的,80年前用来开荒种地;另一把是侯秀珍的,20多年前成为退耕还林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40年代,为了解决温饱,开荒种粮;现在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栽树种草,保护环境。”侯秀珍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

  2016年底,延安决定成立开发区建设南泥湾。“我们着力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鉴君介绍,开发区成立5年来,区域人均纯收入从9500元增长到1.65万元。

  南泥湾以北200余公里的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是绥德地委在抗战时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红色山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年再获一份荣誉称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说,“我们会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在新发展阶段,南泥湾精神对农垦改革发展仍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农垦系统要大力弘扬传承南泥湾精神和农垦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血脉,持续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着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垦农场全面振兴。

  “谁先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海洋光学技术研究室主任吴国俊和他的同事,近年来积极推进“水下光学”和“海洋光学”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定继续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着力攻克‘卡脖子’难题。”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刘国成说,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弘扬南泥湾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文章分类: 党史_学习资料